2007年5月7日星期一

郑文公碑下碑铭文校释初稿

题记:郑文公碑有上碑与下碑之别,本文为下碑释文。今之习书者多不谙古代文言,不辨句读,徒据字形描摹耳。笔者有鉴于此,钞录全文,略施句读,稍作疏通,祈有益于学书者。

熒陽鄭文公之碑

故中書令祕書監使持節督兖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兖州刾史南陽文公君之碑

公諱,字幼驎司州熒陽開封人也。肇洪源於有周,胙母弟以命氏,以親賢司徒,以善軄並歌。《緇衣》之作,誦乎弈世。

緇衣,《詩·鄭風》篇名。《詩序》謂讚美鄭武公父子之詩;一說為讚美武公好賢之詩。《禮記·緇衣》:“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 鄭玄注:“《緇衣》《巷伯》皆《詩》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賢者也。”

降迄於當時播節讓以振髙風,大夫司農創解詁以開經義。迹刋啚史,美灼二書。德音雲飜,碩響長烈。楊州以十筞匡時,司空豫州以勲德著稱。

鄭當時《史記》有傳。

鄭眾東漢經學家。字仲師河南開封(今屬河南)人。曾任大司農,舊稱鄭司農,以別于宦官鄭眾。傳其父鄭興《左傳》之學,兼通《易》、《詩》,明三統曆。世稱鄭興父子為先鄭。而稱鄭玄後鄭。著作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禮鄭司農(眾)解詁》六卷、《鄭眾春秋牒例章句》一卷。

髙祖略,恢亮儒素,味道居真,州府招辟,莫之能致。值有晉弗竟,君道陵夷,聡曜劉,避地方。隱栝求全,靜居自逸。屬氏勃興,撥乱起正,徵給事黄門侍郎,遷侍中尚書,贈楊州刾史。

曾祖,以明哲佐世。後燕中山尹太常卿濟南貞公。

祖温道,協儲端太子瞻事。

儲端,太子詹事的別稱。《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侯府寄隆,儲端任顯。” 李周翰 注:“儲端任顯,謂緬爲太子詹事也。” 南朝梁陸倕 《除詹事讓表》:“尊官厚秩,無因而至;陋巷蓽門,鬱成爽塏。儲端華重,實異恒司。” 清梁章钜 《稱謂錄·詹事府職官》:“《事文類聚》:‘太子詹事號儲端。’”

曄,仁結義徒,績著寧邊,拜建威将軍,汝隂太守。綿榮千載,聯光百世。自非積德累仁,慶届無窮,其熟能傳輝踵美,致如此之逺哉?可謂身没而名不朽者也。

公稟三靈之淑氣,應五百之恒期。乘和載誕,文明冠世。篤信樂道,據德依仁。孝弟端雅,寘言愍行。六籍孔精,百氏備究。八素九丘,靡不昭達。至乎人倫禮式,隂陽律曆,尤所留心。然高直沉黙,恥為傾側之行。不与俗和,絶於趣向之情。常慕晏平仲東里子産之為人,自以為博物不如也。藴斯文於衡泌,延德聲乎州閭。和平中,舉秀才,答高第,擢博補中書士。弥以方正自居,雖才望稱官,而乃曆載不遷。任清務簡,遂乘閑述作,注諸經論撰,話林數□,莫不玄契聖理,超異恒儒。又作《孔顔謠》、《靈巖頌》,及諸賦詠詔辞清雅博,皆行於世也。以才望見陟,遷中書侍郎,又假員外散騎常侍,陽武子。南使國,主客郎孔道均就邸設酒行樂作,謂公曰:“樂其何如?”公答曰:“哀楚有餘,而雅正不足。其細已甚矣,而能久于?”嘿然而罷。移年而蕭氏,雖延陵之觀昔詩,公之聽樂,其若神明矣。朝廷以公使協皇華,原隰斯光,遷給事中中書令,捴司文史,敷奏惟允。國之律令,是所議定。

左傳襄公二九年,吳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其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

皇華,《詩·小雅》中的篇名。《序》謂:“《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禮樂,言遠而有光華也。”《國語·魯語下》:“《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咨於周。”後因以“皇華”為讚頌奉命出使或出使者的典故。

公長子,邕容和令,器望兼資。早綜銓衡,能聲徽著,敦詩恱礼,尤精易理。

季子道昭,博學明儁,才冠祕穎。研啚注篆,超侍紫幄。公行於前,吏部祕書隨其後,凡厥庶竂,莫不欽其人也。于時有識,比之三。後年不盈紀,給事黄門侍郎、太常卿、使持節督齊州諸軍事、平東将軍、齊州刾史。道昭祕書丞、中書侍郎、司徒諮議、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祭酒、祕書監、司州大中正、使持節督光州諸軍事、平東将軍、光州刾史。

父官子寵,才德相承,海内敬其榮也。先假公太常卿、熒陽侯,詣長安燕宣王廟,還解太常,其給事中中書令侯如故,縱容鳳闈,動可則,冠婚喪祭之禮,書疏報問之式之制矣,民行矣。雖位槐鼎,而仁重有餘。太和初,除使持節安東将軍,督兖州諸軍事、兖州刾史、南陽公。德政寛明,化先仁惠,嚴之治,穆如清風。桑有敬,讓之高朝。市無鞭戮之刑,即道之美,不專於矣。太和中,徵秘書監,春秋六十有七,寢疾薨於位。凡百君子,莫不悲國秀之永沉,哀道宗之長没。皇上振悼,痛百常往,遣使賵襚,筞贈有加,謚曰文。祭以太牢,以太和十七年四月廿四日歸葬乎熒陽石門東南十三里三皇山之陽。

於是故使主簿東郡程天賜等六十人仰道墳之緬邈,悲鴻烋之未刋,乃相与欽述景行,銘之玄石,以揚非世之美,而作頌曰:爰鑒往紀,覽前徽。有賢有聖,靡弗應時。繇實契姒,旦亦協姬。於穆鄭公,誕叡應期。伊昔桓武,並美司徒。恭惟我君,世監祕書。三墳剋闡,五典允敷。文為辞首,學實宗儒。德秀時哲,望高世族。灼灼獨明,亭亭孤。式胄三雍,鄒風再燭。作岳河兖,澤移草木。慶靈長發,継葉傳光。君既挺發,胤亦含章。文義襲軌,朱紱相望。刋石銘德,与日永揚。

永平四年,嵗在辛卯,刊上碑在直南州里天柱山之陽。此下碑也。以石好故於此刊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