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不能重复中学语文教学的路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高等学校应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建设。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
教育部能有这样的认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现在举国上下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作为母语的汉语。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高校文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其成效实在不敢恭维。首先从师资力量上看,除了个别高校为了出名头,搞哄动效应,请几个名教授主持大学语文课外,基本上都是让科研能力不强,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来授课,大学语文课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其二,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与高中语文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编排上并无实质性的区别,没有摆脱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让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太多的兴趣,甚至成为负担。
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语文修养,让这种修养内化在将来的生活中,工作中,是目前需要迫切关注的课题。这些不是开一两个学期大学语文课所能解决的。笔者举几个亲见亲闻的事例来说明这种修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例一,上海某著名高校文科专业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的一位博士生写信给他,竟然直呼其全名“某某某”,然后加一个冒号。他感到非常吃惊,他说这位博士生在他的研究领域里已经小有成就,而且从事的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居然写出这样的信,他很不理解。这个学生平时对他很尊敬,居然写信连最起码的礼节也不懂。
例二,南京某著名高校文科专业的另一位博士生导师跟我说过相类似的事,他给一个博士生写电子邮件谈点事,学生的回信只有三个字:“知道了。”既无称呼又无落款。这位博导后来问学生,你知道“知道了”这三个字是谁说的吗?学生回答不知道。老师告诉他,你去翻翻清代皇帝批阅大臣的奏折吧,看看最常批的都是些什么字。学生问什么字啊?老师说,就是你回的这三个字,“知道了”。无独有偶,这个学生研究的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笔者与这些当事人都相当熟悉。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士生尚且如此,至于报纸上登载的把别人父亲搞成“家父”的同志,就更加不胜枚举了。如果再加上不识得中国传统汉字,视繁体竖排的书刊如虎狼的例子就太平凡了。所以说,实实在在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可谓任重而道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