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战地日记》的作者秦叔瑾先生
昨天去拜访了《战地日记》的作者秦叔瑾少将,老先生已经九十高龄,精神却出奇地好。笔者到他府上的时候,正好有一位《南京日报》的女记者在采访秦先生,请他追忆渡江战役的细节。女记者走后,老先生和我谈起淮海战役,滔滔不绝,对于目前公开出版的战史中失实的地方,老先生随口考证,地点、日期、人物、会议,无一不记得清清楚楚,仿佛就是发生在最近的事。谈到得意处,老先生哈哈大笑,快乐得像个孩子,一点都不像九十岁的老人。他给我的感觉不是一个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战士,倒像一个皓首穷经、孜孜不倦的学者。
上个世纪的战争,离今天越来越远,很少有人再去关心、再去追究那些战争背后的价值取向,更多的人已经冷静地看待这些战争,尤其是历史学家,追寻战争的细节,研究双方的成败得失,就像在给一盘结束的棋局复盘。不同的当事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源自不同的背景,他们对这段共同的历史却有着不同的记忆,这些记忆就拼成了这张棋谱。
珍贵的战地日记
晋吴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出的《战地日记》选自今年89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秦
叔瑾的私人日记。他从1940年参加革命以来,从未间断地写日记,并在日记中
绘有行军路线图,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追随粟裕将军的指挥机关南征
北战,历任测绘员、测绘参谋、作战参谋到作战股长,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战争和板门店停战谈判,从而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他曾两次参加新中
国战史编辑工作,曾从中央档案馆收集整理了中央军委、华东局大量决策电报。
在作者离休后,参与了“渡江战役”丛书编审,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档案馆
的同志见到作者日记时,曾向作者提出将日记捐赠交由他们存档保管,淮海战
役纪念馆的同志也曾要求作者将日记捐赠展览。这次作者将战时日记删除个人
琐事汇集出版,让更广大的读者了解历史。
粟裕将军在1944年曾两次在公开场合,称赞作者记日记,并说他是“苏中
第一,不,可能是华中第一,有本日记很详细,并附有行军路线图,恐怕是苏
中、华中没有的。”并提出想看一下这本日记。但作者怕自己文笔差,不好意
思让粟裕看,作者后来对此深感歉疚,现在出版日记,以此作为对粟裕大将百
年诞辰(2007年)的纪念。
《战地日记》始于1940年4月,止于1956年12月,另外附有当年多幅珍贵照
片和当年绘制的13幅行军地图。此外附有作者以日记为基础论据的5篇历史论文,
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其中4篇均纠正了所谓公认的“信史”的谬误。许
多人知道进行淮海战役是粟裕首先向中央提出的,但鲜为人知的是渡江战役也
是粟裕首先提出的,而发行量很大的199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中,将渡江战役的预备命令,说成是总前委在渡江前20
天的3月31日在蚌埠孙家圩下达的,而依据《战地日记》记载,实际是早在2月2
0日在徐州东北的贾旺下达的,而这些谬误竟被许多名人的回忆录作为信史采用、
引用,更是以讹传讹,这从另一方面彰显了这本战地日记的史料价值,也为研
究者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人民日报》〔20060422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