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合刊影印本弁语(下篇)
要利用《广韵》,就要会使用《韵镜》。
《广韵》之类的《切韵》系韵书,先分四声,次分韵,再据声分小韵,然后列字,秩序井然。然而其间关系如何,若要深究,必须依赖切韵图,《韵镜》是重要的切韵图。我们在学习音韵学,研讨语音史,或以音韵学为武器攻治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甚至文献学、历史学、文学等等时,就需要同时使用《广韵》、《韵镜》,可收彼此印证,相互发明之功。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唐代的中国富有旺盛的创新精神、极强的吞吐能力,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境外的新鲜事物,凡是有益的,都毫不犹豫地“拿来”,吸收、消化,使自己越发健壮、更加强大,而且播及友邦。即以文化方面而言,音乐、舞蹈,无不如是,另一典型事例是,印度佛教的各宗派陆续传入中国,但是到了唐时,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出现了,而且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绵亘达千余年之久,这就是禅宗。与之类似,在唐五代,汉语音韵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在悄然兴起,这就是切韵学,它借鉴梵语悉昙学,但是立足汉语,面向汉语,可以说,它是彼时的汉语语音学。切韵学及其后身等韵学如玉泉汩汩,延续、发展达千余年之久,而且东传扶桑,这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的博大兼容的胸怀,强健的吸纳辐射能力。切韵学的内容可以大别为二:其一,诠释术语,阐发音理,或以文字胪陈,或列表以显,这就是切韵法。《广韵》卷末的附录,计六则,其中的“双声叠韵法”、“辩字五音法”、“辩十四声例法”、“辩四声轻清重浊法”四者即切韵法,宋孝宗时人卢宗迈所传切韵法更形丰富,《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元刊本《大广益会玉篇》卷首,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成化十四年(1478)叶氏南山精舍刻本《广韵》卷末,都有《玉篇广韵指南》,收录切韵法超过十则。其二,将韵书的声、韵、调的配合系统,逐个音节(即逐字)地展示在图表之上,令读者一目了然,豁然开朗,这就是切韵图,切韵图是切韵学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五代、宋、辽、夏、金、元的文献都只有“切韵”、“切韵法”、“切韵之法”、“切韵图”、“切韵家”、“切韵之学”等专门术语,《韵镜》卷首的张麟之韵鉴序例,有“切韵诗”名目,述及神珙着《切韵图》,杨倓得《切韵心鉴》,亦是铁证。自唐至元从无“等韵”和以“等韵”为定语的词语,而这些到明代才出现,延用至现代,术语先后的历史阶段性是不可不了解的。
在唐宋,切韵图颇为流行,惜乎唐代的切韵图已经失传,宋代的切韵图也所存无几,《韵镜》、《七音略》是其中最著名的,它们是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广韵》的音系。这类韵图,“其来也远,不可得指名其人”,著者无从考知。这类切韵图著作犹如民间文学作品,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人们心血的不断浇灌,逐渐改进而成的。我们特别要指出,韵图是层累地造出来的复合性的产品,具有多层级的积淀,利用切韵图研究语音史不可不具有这一认识。
《韵镜》,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的目录书上都未见著录,卷首有传刻此书的张麟之的识语,撰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序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张麟之的《韵鉴序例》就是宋代若干切韵法的汇集。《韵镜》大概在南宋末年传至日本,在日本很为流行,日本学者关于它的研究著作很多。直到清代光绪初年,中国学者杨守敬、黎庶昌在日本发现此书,刻入《古逸丛书》,于是方始回归祖国。《韵镜》从此受到海内外汉语音韵学人的高度重视,被视作研究汉语中古音的重要资料。
《韵镜》的版本较多,这次影印的是《古逸丛书》之十八《覆永禄本韵镜》,是日本正亲町天皇永禄七年(1564)的重校本,为了在版面上和巾箱本《广韵》求得一致,我们也采用了两叶并为一面的办法。跟《广韵》一样,《韵镜》也存在讹误衍夺的问题,上世纪中国学者做了校勘工作,读者可参看龙宇纯先生的《韵镜校注》(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七六)、李新魁先生的《韵镜校证》(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二)。
读者诸君如果要想了解关于《广韵》和《韵镜》的更多信息,请阅读音韵学通论类的书籍和有关二书的专著。
几点技术问题在这里交代一下。扉页书名九字和韵镜页首“永禄本韵镜”,封底印记,都是集宋高宗赵构《草书礼部韵略》的字。封面四角的“平上去入”四字,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这四个字的位置安排是根据中国古代汉字标调的圈发法。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很多先生赐教,谨致谢忱。
我们为出版这个合刊本所做的工作,还有这篇弁语,都必有失误,敬希诸君赐正。
企足东望,我们竭诚呼吁上海图书馆和藏有宋本《广韵》的日本诸图书馆,早日将全帙宋本《广韵》影印出版,以飨学界。
二零零二年炎夏鲁国尧、吴葆勤属稿于颜之推故里
定稿于2002年8月11日,南京理工大学照排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李荣 一九八二 《音韵存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鲁国尧一九九二 《卢宗迈切韵法述评》,《中国语文》第六期
朴现圭、朴贞玉 一九八六 《广韵版本考》,台北学海出版社
王国维 一九五九 《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
余乃永 一九九九 《俄藏宋刻〈广韵〉残卷的版本问题》,《中国语文》第五期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九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祖谟 一九六六 《问学集》,北京中华书局
一九八八 《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