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

《古籍版本学》目次与前言

《古籍版本学》,黄永年先生著,《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之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繁体中文版,定价¥22元。



目次
○前言

○緒論
第一章 研究對象
第二章 版本和善本
第三章 研究角度和用途

○版本史和版本鑒別
第一章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參考書
第三章 雕版印刷的出現
第四章 書冊制度
第五章 宋刻本(包括遼金刻本)
第六章 元刻本
第七章 明刻本
第八章 清刻本(以及清以後的民國刻本)
第九章 活字本套印本插圖本
第十章 抄本稿本批校本
第十一章 影印本

○版本目錄
第一章 參考書
第二章 研究方法
○後記

前言
古籍版本學是一門既古老又時新的學問。說它古老,是因為至遲在西漢後期劉向、歆父子校中秘書時已注意到版本的異同,明清以來藏書講版本之風尤大盛,積纍了不少經驗和知識。但在過去的高等院校,卻很少開設版本學這類的課程,至少我上大學時不曾有老師給我講過這類課程。即使個別學校有,恐怕也只是傳授點零碎的知識,因為沒有見到過有系統的講義或印成專著在學術界流傳。少數大學的圖書館開設過中國書史的課程,圖書館學者劉國鈞編寫過一冊《中國書史簡編》作為教材,但實際上只是中國學術簡史和中國書籍出版史的混合物,和古籍版本學走的不是一個路子。在高等院校正式設置古籍版本學課程,是近幾年的事情,如1983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制定中國古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幾點意見》中就規定古籍版本學為必修課程,一些高等院校也或先或後給有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研究生班和古籍整理短期講習班開設了這門課程,所以說這又是一門時新的學問。

當然,時新不等於趕浪頭,不能來個新瓶裝舊酒,把前人的經驗和知識東拼西湊地搬弄一通,甚至把葉德輝的《書林清話》改頭換面地照搬一通,這還不如讓學生直接看原書好了,變戲法糊弄人幹什麽?何況,像《書林清話》之類能不能算是古籍版本學呢?我看是不能算的。所謂『學』者,顧名思義應該是一門科學,而任何一門科學,都必須是在大量有代表性的事實或現象的基礎上,提煉出規律性的東西,從而建立比較完整的體系。以此來要求,《書林清話》之類顯然是不夠格的。王國維、趙萬里開始做了一點,為宋刻本的條理化作出過貢獻,元以下則尚付闕如,其他方面更多未涉及。要給古籍版本這門學問建立體系,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一門科學——古籍版本學,尚有待今人努力。

我個人本來只弄中國古代史的隋唐上至北朝齊周部分,也旁及一些中國古典文學如古典小說之類,但由此而和古籍打了近半個世紀的交道,和前人一樣對版本積纍了一些知識。但又不滿足於掌握零碎的知識,頗想把這些知識加以條理化,找出點規律性的東西,給古籍版本這門學問建立個粗略的體系。1978年陝西省召開古籍善本工作會議,要給與會者講點有關版本的知識,用幾天時間趕寫了四萬多字的講義,是建立體系的嘗試,只是論述範圍局限於對版本尤其是所謂善本的鑒別上,因此講義的名稱也只叫《古籍版本及其鑒別》,而不及其他。1982年在陝西師範大學開始招收歷史文獻學專業(古籍整理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要開講古籍版本學,就把這本講義重印分發以應急。講義所未涉及而應讓學生知道的大量內容,則全憑口頭講授。我又有個習慣,講課時不喜歡念講稿或講義,即使有了講稿講義也喜歡脫離開而用日常的語言比較形象地來講,沒有寫出講稿講義更是如此。這樣學生聽起來好懂,可筆記又會有顧此失彼、不得要領之苦。於是在對付了兩個學年之後,決心把《古籍版本學》這本書正式寫出來,作為教材,庶聽者講者都可以比較主動。

我主張在高等院校講堂上應該主要講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至少多數文科本科生的專業課應該如此,何況給研究生開課。因此,這本書在譔寫中除利用前人搜集的資料外,只在講述古籍形制、宋金本地域時,承用了若干成說。此外,從書的結構到內容,都貫徹自己的觀點,談自己的東西。『版本史和版本鑒別』部分大體本諸舊講義《古籍版本及其鑒別》,而作了大幅度修改充實。『總論』和『版本目錄』兩部分則多屬近年來所講,而第一次用文字寫出來。

我在古籍版本這門學問上其實只能算是自學出身。而且我認為很多學問、特別是文科中的某些學問主要得靠自學。如果僅僅滿足於聽課,不在老師指導下花更多時間自學,即使當上大學生、研究生也決不會有成就。相反,只要堅持自學,肯下苦功夫,進不了大學也完全有可能成才。因此,這本書在文字上儘量寫得好懂些,學習方法上也儘量講得具體些,使沒有機會聽課的人可以通過閱讀窺知這門學問的門徑,當然對有機會聽課的人同樣有好處。

目前,精於古籍版本的老人已不多了。在這門學問上如何承先啟後,使之發揚光大,從而在文化建設事業中起到應起的作用,是青年人應該承擔的職責。希望這本《古籍版本學》的問世,能在這方面有所幫助和推動。
**************************
以上是1985年初寫的,當時只寫到元刻本,就匆忙油印,在國家教委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託復旦大學舉辦的講習班上使用,同年在北京大學古文獻專業講版本學時也曾以此作為講義。以後又應邀為鄧廣銘先生主編的《中國歴史研究知識手冊》寫了近四萬字的簡略的『版本』篇,並單行作為研究生的教材。1992年此《古籍版本學》的譔寫列入了國家教委社會科學『八五』規劃,到1997年全部完成,編入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古文獻學基礎教材》,由江蘇教育出版社正式付印出版。這和1985年只寫到元刻的舊印本的問世,相去又有十二年了。這十二年中新出版的參考書這次已酌量補入,對舊印本的文字也間或有所潤色,但大體上仍是當時面貌,未曾另起爐灶。

又竊本譔著教材之慣例,書中提及今人處概不加先生、女士等稱,尚祈諒鑒為幸。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