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2日星期日

成语词典的词典—《成语源流大词典》编后记

成语源流大词典,刘洁修编,¥148,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学过英语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标着“牛津”牌子的英语词典,从初阶到高阶,从简明到详解,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可谓应有尽有。这么多“牛津”牌词典实际上都是在《牛津英语词典》的基础上简缩而成,《牛津英语词典》是这些词典的词典。1857年,伦敦语言学会提出编纂《牛津英语词典》,对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以来的英语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以便对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传播发挥历史性影响。1928年,初版面世;1989年,出版了二十卷本的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出版工作启动。词典的每一个条目,不仅要释义、说明用法,还要描写它过去的面貌,对每个单词和短语的定义、注解都要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和依据。编辑们不仅要追踪词汇的历史,还要研究相关的文化背景,即词汇的使用语境。英语能够成为当今国际交往的有力工具,内容博大精深的《牛津英语词典》起到了促进作用。

英国人有值得他们骄傲的航空母舰式的巨型词典,中国人有没有呢?有!在收字方面,我们有八卷本《汉语大字典》;在收词方面,我们有十二卷本《汉语大词典》。他们记录了汉语单字和词汇的详尽历史,尽管这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还需要进一步地修订与完善,但是汉语辞书的里程碑已经树立起来了。然而,科学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学科内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在汉语词典这个上位概念下面,又有断代词典、专书词典,还有特殊语汇词典,如成语词典、典故词典、俗语词典等,这些词典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丰富了汉语词典的内涵,为编修更高层次的语文辞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欣慰地看到,作为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终于有了展示自己历史纵面的描写性词典,这就是刘洁修先生的《成语源流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历史悠久,文献宏富,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上表现力很强的语言之一,这一点离不开汉语有着丰富的成语。成语把历史积淀的大量信息(主要是典故)浓缩在几字格的固定形式中,稍有文化修养的人,一望便知,意在不言中。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诗书已经成为诸侯朝聘会盟时最爱引用的典籍。战国时代的辩士、纵横家更是引经据典以增强说服力。秦以后的汉赋、魏晋六朝骈体文学中更是大量用典,甚至出现堆砌典故的风气。唐代李善为《文选》作注,大部分篇幅用来诠释这些成语典故。宋元时代类书大盛,供文人士子属诗作文参考的典故汇编之作不胜枚举,即如当时常见的居家必备的类书《事林广记》中就收录了不少典故。常用的典故渐渐在使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固定的形式,成为约定俗成的常用语词。所以严格地讲,典故和成语是难以明确区分的。可以说,成语的使用,由来尚矣,不可得指名其时。成语本身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有些在语言生活中被淘汰了,有些则保留下来,但是在形式上产生了变化。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成语异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语言的表现力。直到今天,成语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坊间不同类型的成语词典层出不穷,不正是说明了成语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吗?对成语这一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需要作穷尽式地科学整理,这已经成为汉语史研究中重要的基础工作。

但是目前坊间的成语词典还多停留在选录、解释的层面,跟科学地、有系统地整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样的成语词典我们不但不缺少,相反重复的选题还很多,其中良莠不齐,多有误人子弟之作。真正带有原创性的应该是描写成语产生演变发展的历史性词典,它记录着成语的历时演变,这就上升到了汉语史研究的高度。《大词典》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力作。《大词典》为大16开本,正文部分1352页,洋洋600万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该书作者在第一阶段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成语考释词典》(曾于1990年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的基础上,又大规模地收集资料重编而成。比起《成语考释词典》,作者更注重对源的追溯,同时也加强对流的梳理,资料更为详实。该书可称许之处甚多,其犖犖大者有如下数端。

其一、巨大的汉语成语宝库。粗略以词条索引为依据估算,主条加副条共计47000余条,收词之齐备,可谓前无古人。作者不仅溯其源,辨其流,更逐一释义,为今后其他类型的词典收录成语打下了基础,说他是成语词典的词典,应不为过。《大词典》在收录成语常见形式的同时,大量收录各种变体,以明辨源流,这是她的重要特色。成语是一个历史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语词形式,其表现形式是不完全相同的,现在有了这部词典,我们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来检讨文献中出现的成语,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个重大贡献。

其二,徵引文献宏富。一部词典是否详实可靠,除了看他的释义外,更重要的是看他所采择的书证。释义源自归纳,书证来源越多,释义就越可靠,反之则否。《大词典》引书上至佶屈聱牙的《尚书》,下至通俗易懂的明清小说,徵引文献极为丰富,从源到流,条分缕析,把语言事实都穷尽地摆出来,即使读者不同意作者的看法,也有可以覆核的依据,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其三,溯源可靠。《大词典》与其他成语词典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在于溯源工作。所谓溯源,就是找出成语或其原始形式产生的首见时代。溯源辨流正是《牛津英语词典》的特点,也是大型语文辞书应具备的要求。历史进入21世纪,计算机大量普及,文献检索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对一个词汇在古文献中出现的语境、频次我们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检索出结果。但是计算机并不是万能的,有一些成语,他的初始形态是模胡的,我们甚至无法预设他的原始形式是什么,这样我们的计算机检索便无能为力了。所以溯源工作非得要求作者对古代文献极其熟悉,否则溯得的源恐怕只能停留在简单低级的层面。翻阅《大词典》,阅读比勘原始文献的高级溯源工作在在皆是,这正是作者多年心血的体现。

第四,历史描写明晰。《大词典》的学术价值尤其体现在记录成语在不同时期变化发展的语言事实,对成语的历时变化进行了明晰的描写,为当代以及后代的语言工作者提供专题研究的依据。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事实作基础,科学的现代语言学自无例外。《大词典》具备系统而详备描写的语言事实,所收成语之丰富自不必说,还提供详尽的书证,可资词典编纂者和研究者采择。对成语的主条与副条进行考证与说明时,均要言不烦,说明其来龙去脉,信而有徵,准确精当,从而大大提高学术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词典》记录的成语是汉语词汇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

五、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和《牛津英语词典》一样,《大词典》不仅可供语词的查阅,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打开《大词典》,真的让我们可以领悟到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家的著名学说“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有的成语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它的背后又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每一个成语,均历历如面,恰似古代社会的一则生动的故事。无论是专家,还是学子,捧起这部词典,必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无庸讳言的是,以一人之力完成这样一部600万言的巨著,难免会有遗珠之憾。比如在文献中还存在着的成语变体而《大词典》失收的情况,如“策名委质”,在《后汉书》、《隋书》中另有“委质策名”的形式。所以我们希望刘先生在今后的修订工作中,能更多地借用现代语料库技术,进行更穷尽的检索,当然,这是苛求了。成语的科学研究,例如断代研究的工作还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刘先生的这部词典为今后更深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巨人的肩膀,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学者可以吸收其长处,去攀登新的高峰。

没有评论: